最近市場持續討論台股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家數不如其他資 本市場,證交所重申「IPO重質不重量」的三大方向,即「公司規模 、有長遠永續經營決心、能為小股東帶來獲利能力」,然市場不斷強 調「家數」的表象,恐忽略真正的問題。
一位不具名創投業者指出,台灣近年來經濟產業體質空洞,「錢拿 在手上,卻不知道往哪裡投」,衝刺家數不應是重點,IPO家數的走 低,更看出台灣產業發展需要在調體質中找到方向,前瞻基礎建設可 以是一個,五加二創新產業也是一項,「在國內想要找到真正有潛力 的創業家或商業模式,已經愈來愈少」。
不過,為了滿足「數字」達標與新南向海外招商等政策,檢視今年 已上市/即將上市的企業就有8家KY公司,國內僅6家,但專家指出, 國際專業放空機構對台股虎視眈眈的對象經常就是KY公司,吸引那麼 多海外公司回台掛牌,但監管機制是否充足,否則只是變成來台印股 票換鈔票的局面。
創投業者表示,台灣經濟能量不若當年是大家都看見的現象,晚上 走在路上沒車又沒人會驚覺「人都去哪裡了?」不僅產業外移,「好 的公司,優先選擇怎麼會來台灣?台灣存託憑證(TDR)失敗的實證 就在眼前」。
他認為,資本市場的主管機關應與擘畫國家產業發展相關單位有緊 密的合作關係,就連負責稅捐的財政部也有責任,當業者不斷尋找台 灣的機會與希望時,官方單位不能只是制式化數字管理或被動監督, 更應主動關懷台灣社會正在醞釀與有潛力的轉變。
在資本市場多年的專家坦言,台灣的資本市場因與中國政治因素而 被邊緣化是「現在進行式」,除了時不時釋出加速IPO審查速度、防 止資金匯出中國等方式,實際上資金能量與規模,台灣自然無法相比 ,「所以本來就不用去比,我們應該看見別人的優點,找出適合自己 的路」。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