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表示,隨著市場的演變,指數也演進到新一代的「智能型指數」(Smart Beta),這種新的指數策略是藉由透明且紀律化的投資方式,來獲得部分主動式投資的超額報酬(Alpha),亦即將被動式投資往主動式投資的領域擴展。
證交所強調,目前主要的智能型指數的編製方法,都跳脫傳統的市值加權方法,且這些指數的績效都能領先相對應的市值加權指數績效。
追溯到指數投資的發展,證交所表示,從1970年指數開始商品化之後,指數才被拿來做為投資依據。1971年Wells Fargo(美國富國銀行)針對機構投資者,開發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檔指數商品。
到1976年Vanguard(領航投資)推出提供個人投資的指數共同基金,並以強調被動式投資為主要訴求,因為大部分主動式投資經理人的操作績效都不能超越市值指數的績效。
證交所說,最早指數設計的概念是反映市場走勢,捕捉市場情緒、衡量市場風險。傳統的市值指數編製是依據個別股票的市值大小決定權重,當價格漲得愈高市值就愈大,在指數所占的比重也就愈大。
尤其受到關注的是,在2000年網路泡沫時科技類股價格飆升,使得科技類股在指數的權重也快速提升,最貴的股票在市值指數中所占權重最大,當科技泡沫破裂價格下跌時,指數的績效自然就不好。
證交所認為,股價應該是反映公司基本面的增長,市場若是有效率,股價的波動應該較平穩的而非劇烈起伏。很明顯的,傳統的市值加權指數在投資效率上仍有改進的空間。<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