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ETF發展獨步亞洲,歐美大型指數公司在富時羅素、MSCI、那斯達克等相繼表態或傳出拓展在台業務,授權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最多指數的彭博巴克萊也有意深入發展,將在今(3)天舉行說明記者會,顯示台灣資本市場愈來愈受到國際大型指數公司的重視。
彭博過去以資訊服務聞名,2016年併購巴克萊指數相關業務,一躍成為全球具影響力的大型指數公司,總計將近6兆美元的ETF資產量,超過4,000億美元追蹤彭博相關指數,旗下債券指數尤其出名。
彭博在台發展,同步結合巴克萊優勢,迄今授權43支指數,ETF追蹤資產量達4,642億元,均排海內外指數公司第一。今天彭博預計由大中華區主管發表指數業務發展,為在台首次說明,受到業界關注。
台灣ETF市場從2003年起步,首波台股ETF熱潮,具代表性的是富時羅素的前身、富時指數公司與台灣證券交易所合編系列指數,其後陸股ETF爆發,合作最密切是大陸中證指數公司,第三波的商品ETF興起,以標普道瓊指數見長,及至債券ETF加速發展,彭博巴克萊、ICE受到歡迎。
這不僅讓彭博和ICE授權急起直追,也因為兩家指數公司能快速因應多元擴展的債券投資需求,使台灣市場風貌更多元,並晉升為亞洲最大的債券ETF市場。
以彭博來說,在台授權的43支指數全為債券指數,最早授權給國泰投信發行國泰20年美債系列ETF,目前與元大、富邦、復華、凱基、中國信託、第一金等,幾乎有發行債券ETF的投信都進行合作;最成功的產品是元大AAA至A公司債,規模455億元、排所有ETF第四。
ICE則是首檔債券ETF-元大美債20年連結指數的授權公司,迄今兩年半授權17支指數,ETF追蹤資產量近2,000億元,最成功產品是超過500億元的群益10年IG金融債ETF,排行第三大。
而最早結緣台灣的富時羅素,雖授權較少債券指數,不過挾在地化優勢,共同發展貼近台灣人投資習性的股票類產品,元大台灣50地位屹立不搖,元大台灣50反1也恆居第二大ETF。累計富時在台授權32支指數,基金追蹤資產量約2,285億元,皆排所有指數公司第二。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