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投信率先在台灣引入被動式基金,近年看準智慧化,成為國內最早導入智能技術的資產管理業者。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指出,過去基金業專注發展主動式和被動式產品,資產管理技術「從2變4」,但導入智能化,不只從「4到16」,更開啟管理技術的「N個2次方」發展,創造更多元的金融服務。
產品多樣 寫多個第一
元大投信2003年推出台灣第一檔被動式基金「元大台灣50 ETF」,迄今17年,元大投信陸續推出國內首檔商品(油、金)、債券、外匯類別的ETF,達到立足台股、投資全球。因為豐富的選擇,很多人覺得交易ETF非常方便,目前百萬名投資人都交易ETF。
從投資獲取的報酬型態,台股中的ETF也開展出多元樣貌,包括單純追蹤指數報酬的「原型一倍」ETF,放大槓桿「兩倍ETF」、反向追蹤的「反向ETF」、還有融合智慧選股的「Smart Beta」ETF。元大投信產品線便是從上述四種產品類別,相乘四種報酬型態,建立出國內唯一具系統性的「4x4」產品藍圖。
劉宗聖過去常談「4x4」構想,只要提到「4x4」,業界都知道是元大投信。不過在全球被動式基金與主動式基金競爭走向競合,現在元大投信更重視「由2變4」的概念,最近還多了「4變16」,成為公司轉型新目標。
所謂「2變4」,就是將基金產業概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對照資產管理技術,又區分為主動選股、主動追蹤、被動選股及被動追蹤。像一般常見經理人操作的共同基金,採取主動選股和主動追蹤,傳統型ETF則是被動選股和被動追蹤。
而2能夠變成4,在於國際市場,還開發出主被動融合的主動選股、被動追蹤,或被動選股但主動追蹤的新型態基金。愈來愈多投資人不滿足於單純主動操作或被動追蹤的基金報酬,因此衍生出追蹤明星經理人策略的主動管理型ETF等混合型產品。
主被動結合 創新觀念
相較於「4x4」的構想,元大投信ETF產品線雖臻於完善,但止於被動式範疇,為此元大投信進入轉型階段,不僅將主被動結合的觀念納入新產品,也整合原本獨立運作的主動式和被動式投資團隊。加上國際金融服務同步朝智慧轉型,元大投信也導入能輔助流程運作更順暢的AI技術,建立出全公司一體適用並全方位整合智能資訊的「One Team」團隊。
劉宗聖指出,主被動結合從2演進到4,但導入智能化,在資產管理的操作面,將細分出被動(定期調整)、量化(訊號調整)、智能(自動化)和主動(人為判斷)四大構面,選股面也能分成主動(人腦擇股)、智能(AI)、量化(因子╱指標╱訊號擇股)和被動(遵循指數原則)四個構面,創造出16種投資模式。隨著智能化演進,未來潛力的服務構想更多元。他舉例,元大投信今年成功募集的「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除了借鏡熱門配息型ETF,主動篩選優質高息股,並因應國人喜歡配息,還將原本台股除權息只發放一次股息,透過基金轉化為12個月都配息,讓投資人「主動領息」。
劉宗聖表示,台股投資ETF的股民達135萬,對照每月逾300萬實動戶,相當於每兩個台股投資人,一個就投資ETF。資產管理業者,都要積極求新求變,才能迎合台灣快速變化的投資需求。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