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重視社會責任投資,在新冠肺炎刺激下,更加強化企業責任必要性,專家觀察,台灣社會長期推廣公司治理,不僅企業績效提升,也繳出穩健股價;推估國內社會責任和永續經營投資規模已達千億元,隨疫情推動及持續深耕,潛在規模有望朝兆元挑戰,翻轉台灣市場。
由經濟日報和臺灣證券交易所主辦「責任投資-催動企業永續經營座談會」圓滿落幕,邀請臺灣指數公司副總經理陳文練、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副教授兼主任秘書黃啟瑞、以及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出席,暢談全球和台灣社會責任投資的趨勢及展望。
黃正忠表示,國際市場興起社會責任投資,時值新冠肺炎擴散,正是考驗企業的試金石。世界經濟論壇在今年公布全球風險報告,環境議題首度占據未來10年的五大長期風險,包括極端氣候、未能成功減緩氣候變遷、喪失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及人為造成的環境破壞等,而相關風險也牽動傳染病的傳播。
陳文練指出,綜觀全球,不論學術或實證,都顯示重視社會責任與永續經營的企業投資績效不會落後,且有更佳的預防和因應重大風險的能力。在新冠肺炎肆虐,不僅更需要企業重視社會責任,市場也會放大檢視企業應變力。
黃正忠引用金融時報分析,比較ESG概念股和一般股票,也顯示此波疫情重擊股市,前者防禦力更勝一籌。另全球研究顯示,市值5億美元以上且低碳產品占營收10%以上的公司,此波抗跌表現也相對優異。
台灣由於推行公司治理,近年績效逐步提升,黃啟瑞表示,若推算台股中,社會責任投資(SRI)相關的元大臺灣ESG永續、富邦公司治理ETF、勞退基金以及公股基金投資總額,應已達新台幣1,171億元。未來持續推廣,潛在規模上看9.8兆元,至於台灣債市的SRI債券規模,有968億元。
劉宗聖分析,國際投資人積極實踐責任投資,推動相關資產表現成長,包括台灣有大規模的投資資金,不論在臺灣永續指數或道瓊永續指數,都有許多台灣企業上榜,相互輝映。
不過,劉宗聖也觀察到,台灣積極落實社會責任的企業,普遍是大型公司,大者恆大強者恆強,因此他建議應著眼中小企業如何跟上潮流,有賴產官學界共同努力,這其中又以解決文化衝突、成本挑戰和流程困難為核心,值得作為長期發展思考的課題。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