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證報酬與風險的關係一直受到投資人關切。兆豐證券金融商品業務本部業務經理戴志豪表示,一樣都是具有槓桿性的工具,權證最大損失即為初期進場的金額,投資人一開始拿自己可以承受的金額來投資,應該比期貨等商品要面臨保證金追繳的心理層面挑戰要少。
戴志豪說,首先,以權證來看,投資人進場的門檻很低,只要證券戶就可以進行交易,並不用再額外開信用戶、煩惱保證金計算或是是否要追繳的問題。再者,權證相較於股票權利金都較低,非常適合想參與好公司的股票波動,但資金有限的投資者。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2015年資料分析結果顯示,自2010年到2015年上半年,台灣人投資股票市場,自然人年齡以41歲到50歲,以及51歲到60歲者成交金額占比較高,分別為27.4%、30.7%,20至29歲以下交易人的交易比重僅4.5%。
權證投資人的平均年齡則較股票和ETF年輕,31至40歲的權證投資人成交金額約占整體市場的50%,是權證商品的主要投資族群。年紀較輕也反應在網路下單,2015年權證網路比重為71%;隨時間的推進,權證在市場的重要性會更顯提升,代表花時間了解權證商品的報酬特性及風險,在未來的世界等於多一個了解投資工具的窗口。
戴志豪表示,從以上的統計資料和台灣的人口結構分布來看,反映出年輕一輩缺少足夠的資金來參與台灣資本市場,像近期頻創新高的股王大立光(3008),一張接近500萬元的股票,的確讓不少投資人望其興嘆,甚至鴻海(2317)接近100元的股價都會讓投資人考慮再三。所以,透過權證來參與高價股的後市漲跌,已成為重要的投資趨勢。<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