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昨(3)日接受專訪時指出,證交所將追求獲利極大化,不是透過「價」,而是透過「量」,把市場的餅擴大。包括增加上市公司家數、交易經手費的增加,對資訊做更多加值。
另外,台股量能不振,證交所已準備數帖藥方,日均量能回復到1,200億元將是初步目標,他希望台股量能要能穩健成長,不是突然暴增。台股要增加量能,牽涉到短中長期的結構性因素。長期要經濟成長,經濟結構轉型;中期是建立好的交易制度、上市公司品質增進;短期要視國際經濟情勢回穩狀況。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證交所本身獲利該如何極大化?
答:證交所獲利極大化,不只是價,而且是量。我們主要收入來源有交易經紀手續費、上市公司上市費、資訊服務費、子公司或轉投資公司收入如集保與101大樓等,在達到預算目標過程中,我們不會利用獨占優勢去提高單價,而是追求「量」的增加,包括增加上市公司家數、交易經手費的增加,對資訊做更多加值,我們的指數公司就是把資訊加值到更好。
在追求獲利極大化過程中,有些公司已做到收入面無法再增加,只能降低成本,但這不是有遠見企業做的事,我們的10億元資本支出照做、按時更換電腦主機,也不買便宜的電腦。在收入上開發新業務,而我也是依循歷任董事長的規劃。
問:券商這幾年因成交量下滑,經營也出現狀況?
答:券商營業據點由約1,000點減至970點,從業人員也減少,待遇不再好,是原來券商開放家數過多,最大一家的元大證券目前市占率也僅約10%而已,但券商經過適當合併是好的。券商業務萎縮也不利證交所業務,我們是命運共同體。
問:證交所理財操作相對保守,如投資金融債券等,是否有較積極做法、亦可活化台股的作法?
答:證交法對證交所投資與轉投資均有限制,但不可否認,證交所的特別盈餘公積目前達229億元。我跟財務部說,不要以為我們很在行,還有更再行的專業,可考慮像哈佛大學找專家委外投資,可以找到更棒的投資。也像郵儲金雖然只委外100億元,但要求要比台股報酬率高1個百分點,這就很好。
在主管機關限制下,證交所的投資報酬率在可允許範圍內是否再提高,可以考慮,但希望主管機關能對證交所的管制有所鬆綁,就像是目前極需創投資金,證交所的閒置資金卻不能投入。
推動台滬通 須先有共識
問:如何評估目前台股狀況,如何看待大盤指數空間?
答:身為證交所董事長,會努力建構最好公平交易平台,對台股指數,只能「鼓勵、鼓勵、拍拍手」。不過,我對台股是很樂觀的。我認為,國內政治經濟狀況都有利台股。
問: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F股),是台股近年來很重要業務,未來還會朝這個方向進行嗎?
答:F股最早是找美國矽谷台商,後來轉往大陸台商,部分台商近來因大陸投資環境變化轉往東南亞,因應大環境改變,勢必會吸引東南亞台商回台第一上市。
這也是因應政府新南向政策與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政策,證交所並不是不重視海峽對岸台商,而是最優質的台商有許多已回台掛牌了,在大陸招商的邊際報酬開始下降,因此招商範圍要擴大。
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優質公司來台發行,周轉率也不會好,交易面與發行面是一個銅板兩面要相輔相成。
問:台股一大問題是成交量集中在少數公司,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答:台股明星公司大多是權值股,然而也不乏有公司是產業的隱型冠軍,周轉率卻很低,這些公司有些並不擅長處理投資人關係,證交所可透過舉辦業績說明會方式,幫忙創造投資題材,推薦優質公司。
問:證交所的國際合作要如何進行?未來還會有台滬通嗎?
答:台滬通等與國際交易所互通機制,都是有階段性的,不論台港通、台滬通,都應在有共識前提下,才能決定要通不通。<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