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忽略很多社團法人都有基金,合計規模達上兆,以往因受限法令只能存在銀行,但其實ETF表現穩健又正常配息,非常適合這類基金投資,所以金管會曾主委注意到後,邀請各部會財團法人來認識這麼好的投資工具,並修改內規。而跟證券市場最密切的幾個機構本身自有資金也都有幾百億,現在也都朝向開放。
而退休基金更適合ETF產品,因不須重視短期績效,而是強調穩定現金流,若由大的退休基金帶頭投資ETF,將能引導市場風氣,所以上個月也邀請一些退休基金如私校退休基金來做說明。
回顧2014年是證券信託法規開放年,包括開放允許槓桿型、反向型ETF產品,此外也開放商品期貨ETF,在2008年後,國外對這類商品反而比較猶豫,但台灣經過主管機關考量後,卻走向開放,也樂見業者很快就著手推出商品,市場反應也不錯,成交熱絡,原本擔心的風險也都受到控制。
今年更大的突破在於商品類ETF,即將有黃金期貨ETF上市,提供投資人新的選擇,期待未來還會有原油等其他相關產品,讓ETF市場更加蓬勃。
五年前證交所到國外招商,當時就有人建議台灣可以成為ETF亞太交易中心。
以供需來說,我認為需求沒有問題,因為台灣投資人去年複委託金額達1.4兆,境外投資則有13兆,其中包含境外基金以及ETF,可見投資人有高度興趣。此外,外資占台股投資比重達38%,也常透過ETF交易,顯示需求部分不是問題。
反觀供給上,需要主管機關的開放,例如過去因為外匯問題使得跨境ETF並不成功。
在業界人才上,隨著更多業者投入、以及交易所本身也不斷加強很多教育宣導,例如跟研究生合作、媒體活動、交易競賽等活動,在通路方面也很積極跟業者、學界合作,且不單只針對單一產品,而是以整體交易策略、投資組合來做宣導,都獲得成效。<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