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化浪潮下,全球證券資本市場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企業跨境籌資、投資人跨境投資成為常態。據統計,近年來,北美和歐洲多家大型交易所成交值呈現萎縮局面。
其中,北美的那斯達克和紐約證交所2013年前3季成交值,分別較 2012年同期下滑8.4%和0.8%;以美元計算,歐洲倫敦交易所、西班牙交易所及莫斯科交易所成交值,也分別較2012年同期下滑1.5%、 5.1%及36.4%。
面對市場激烈競爭和成交值不振等情況,不少交易所和國家金融監管機構,開始進行交易機制改革,希望通過調整交易制度、升級交易系統、成立新交易平台及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吸引國際投資人進入市場。
為了提升台股動能,金管會推出新的交易機制,希望為投資者提供更靈活的交易和避險策略。
證交所表示,去年9月金管會宣布「台股三箭」,推出3項活絡股市措施:開放投資人先買後賣現股當日沖銷交易、擴大平盤下可融(借 )券賣出標的、放寬證券自營商得以漲跌停板申報買賣股票。
這將能夠進一步幫助證交所成為全球投資者青睞的投資地點。
在交易系統方面,為迎合電子交易的發展,提升交易速度,與國際接軌,證交所指出,將於2月24日將從15秒縮短至10秒,接下來縮短至5秒,最終要實施「盤中逐筆撮合交易制度」,取代現行的「集中競價撮合」。
此外,2013年各國交易所交易機制改革的一些案例。包括紐約證交所推出推出為期1年的試驗計畫,加入計畫者交易資訊可不即時揭露,另也提出「散戶交易激勵措施」,加入計畫者可獲得優於市場價格的報價。
新加坡交易所提出計畫調降股票交易最低門檻,從目前的最低買賣 1,000股降至100股,以降低散戶投資人交易門檻;日本交易所則宣布有意將股票交易單位從1日圓縮小至0.1日圓。<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