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定義太嚴,國銀大陸分行台商人民幣業務未達預期的5%。目前已有6家國銀大陸分行拿到人民幣業務執照,但金融業者私下坦言,大陸官方對台商定義過於嚴格,讓台資金融業在大陸可作人民幣的客戶群範圍大幅縮水,連大陸台商實際家數的5%都不到。
兩岸金銀三會預計12月登場,爭取對岸鬆綁台商定義成為國銀重要訴求,銀行公會內部估計,目前「適格」國銀大陸分行作人民幣業務的台商約占總比重的5%,但國銀業者認為5%可能都「太樂觀」,實際上的比重頂多介於3∼5%。
其中,國銀大陸分行群聚最「密集」的大上海地區,號稱有超過1 0,000家台商,但在官方定義沒鬆綁前,實際上國銀能所作生意的台商客戶數僅介於300∼500家,且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型台商,國銀想爭取的大企業客戶都不在許可範圍。
按照先前兩岸簽署ECFA的協議內容,拿到人民幣執照的第1年只能作台商業務,其他包括外資或內地企業的人民幣業務都不能作。
國銀高層指出,儘管現在人民幣執照已經拿到手,但因大陸對台商的定義和認證,僅限「在商務部商業登記處有登記的台商」,使實際上國銀大陸分行對台商人民幣業務根本「看得到,吃不到」。
各國銀內部都有估算初期所能進行人民幣業務的台商客戶數,例如最早取得人民幣執照的華銀,內部估算後,深圳分行可承作的台商客戶連50戶都不到;其他如合庫、一銀、土銀、彰銀、國泰世華銀等以大上海地區為業務腹地的國銀則估計,能作到的客戶數頂多只有70、 80家。
國銀高層指出,如果大陸銀監會未來同意放寬對台商的認定標準,現在包括台銀、兆豐、中信銀、玉山等較其他6家國銀晚一年開業的大陸分行,可望成為主要受惠群;但是,對已經取得執照的6家國銀大陸分行同樣是利多。<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