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台灣專屬理財商品,金管會重新調整銀行辦理共同信託基金及信託資金集合管理運用帳戶的辦法,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說,這次給予銀行更大彈性,例如可推出為專業投資人量身訂作的集管帳戶,希望讓投資人有更多投資工具,也培訓更多投資專業人才。
邱淑貞進一步表示,銀行承作共同信託基金及集管帳戶極盛時期在 2007年,當時共同信託基金的規模一度達52.6億元,集管帳戶也達4 20億元,但在金融海嘯之後,投資人信心受衝擊,基金及帳戶規模縮小,銀行維持成本提高,因此業者紛紛退出此市場。
統計到今年6月,銀行的共同信託基金規模只剩一檔、金額3億多元,集管帳戶則只剩5家銀行,規模87億元。金管會近日將預告「共同信託基金管理辦法」、「信託資金集合管理運用管理辦法」,鬆綁相關限制,邱淑貞表示,10月應可正式起跑,由於銀行掌握龐大的資金流及客戶資源,希望這兩項理財商品能重新活絡起來。
金管會這次調整範圍,即原先銀行管理的共同信託基金若投資國內有價證券超過基金淨值40%或新台幣6億元,就必須要成立投信子公司來承作,未來則放寬為50%或新台幣10億元,有助操作規模擴大。
同時,境外回收商品的信評只要求BBB-級以上,國內則無限制,比投信基金要求國外信評的BBB級略低一些,給銀行相對多一些彈性。
在集管帳戶上則首次區分為專業投資人與非專業投資人,其中專業投資人的部分可採備查制,並可量身訂做如理財、退休金管理、公益、都市更新、公共建設等特定目的的集管帳戶,也相對比現在要走證期局都更基金等要容易,未來可望募集信託資金投入相關公建、都更,投資項目更具彈性。
邱淑貞表示,2003年中信銀是第一家獲准承作集管帳戶,之後多家銀行也積極推動,但之後各銀行紛紛因客戶減少而停止這項業務,目前只剩下合庫、一銀、華銀、台新銀及上海銀仍有19檔集管帳戶,未來希望更多銀行重回此市場,利用其通路、客源,增加手續費收入。
不過,由於財政部仍未同意集管帳戶能比照投信基金的課稅方式,即客戶實際有信託利益時才併購當年所得課稅,現行集管帳戶是當年有發生所得,如分配現金股利,不管客戶有沒有拿到,都要併購當年所得課稅,造成客源大量流失,銀行業者也希望能爭取比照投信基金,如此商品才能有競爭力。<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