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公司的某部門,15年來只生產一樣產品,而且每年一虧就是一億多元,而這樣的部門之所以存在,僅僅是因為經營者對產品有著無可救藥的信心和執念……若是你,會願意為這個燒錢的夢想,忍痛賠幾年呢?
這家公司是昇陽電池,而這位深具夢想家性格的經營者,正是董事長楊敏聰。
「我就是相信,LFP(磷酸鐵鋰)電池芯技術會成為市場主流。」一談起他的電池經,一口英文術語夾雜台語、67歲的楊敏聰,三兩句話就流瀉出他對事業的堅定與熱血。
近來,LFP電池成了能源科技的顯學。主要因為去年底特斯拉(Tesla)大膽宣告旗下標準車款使用的電池,將全面由三元改為LFP電池,緊接著,台積電也跟著公告,廠區不斷電系統所用的鉛酸電池,至2030年之前,將悉數更換成更環保的LFP。這兩起宣示,都大大攪動電池產業的波瀾。
迎向大風,5年營收年漲20%
從全球供應鏈角度來看,馬斯克(Elon Musk)登高一呼,讓全世界電池的主流供應商——從陸系的電池巨擘寧德時代(TACL)、韓廠LG,到與特斯拉合作最久的日商Panasonic(松下),無不爭相投入研發新規格、新材料的電池,深怕將來錯失這家全球電動車龍頭的大單。
工研院材化所儲能材料及技術研究組組長陳金銘也直言,就一輛電動車最重要的三電(電機馬達、電控、電池)系統而言,電池就占了三至四成的成本,意味著誰能掌握新技術的電池供應鏈,誰就在電動車市場,擁有了話語權。
站在風口浪尖的楊敏聰,蹲點15年,頗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箇中滋味,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仍然靦腆,可以看出他還在適應,從被股東追著罵,到被媒體追捧的日子。不過,一拿起一顆自家生產,散發著金屬光澤、比養樂多罐略大的圓柱形的LFP電池時,眉宇間,則毫不避諱地轉露自信。
楊敏聰知道,像這樣一顆特斯拉稱為「4680」的新型電池,儘管體積比前一代大上一倍,容量卻足足增加了五倍,且製造成本更低,在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力捧下,未來每一輛出廠的特斯拉電動車,電池底盤裡都得用上好幾百顆。
讓楊敏聰更有底氣的是,當Panasonic還苦無量產之道時,昇陽卻已延伸過去鋰電池的經驗,得以量產4680電池!「Panasonic還在想著怎麼把電引出來、兩年後才能量產,你看這顆馬斯克要的電池,我們已經做出來啦!」
跟上LFP,昇陽已開始出貨給日商湯淺,去年更獲得歐盟最大物流公司VTG青睞,用於軌道列車的物流冷鏈,過去五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20%,成為現階段少數打入LFP全球供應鏈的台廠。
切入電池產業核心的「電芯」
事實上,昇陽電池的創立史,儼然是台灣電池產業的縮影。
2006年,楊敏聰在半導體本業外,投資鋰電池事業,接收一家準備歇業的電池廠「台灣超能源」。
當時,台廠雖已有像新普這樣量大、賺錢容易的下游電池模組(pack)廠,但上游的電池芯(cell)廠付之闕如,偏偏電芯材料決定了整顆電池的效率,猶如晶片之於電腦,因此楊敏聰深信,電池業要茁壯,電芯將是最大關鍵。
而那時,台泥集團旗下的能元,已是國內最大的鋰電池廠,靠著以鎳、鈷、鋁為正極的「三元電池」,這幾年陸續接下Dyson這類工具機、家電客戶。楊敏聰避開紅海,選擇投入工業及電動車用的LFP電池。
2015年,眼見LFP隨著電動車崛起,後勢看好,卻一度被發展較晚的三元電池殺出程咬金,原因在於三元每單位重量的能量效率比LFP好,儘管價格較高,但由於電動車正時興,加上政策補助,使得中國電動車廠大量採用三元電池。其中,寧德時代便是那時被時勢創造的英雄案例。
結果,風水輪流轉,去年,三元電池因安全隱患、爆炸頻傳,加上因原料礦產稀缺,致使價格居高不下,讓LFP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尤其,在特斯拉大力採用之下,市占又逆轉追上三元電池。這樣的逆轉,讓蹲點許久的昇陽開始跳躍。
楊敏聰以半導體在台灣發展成長的模式,類比電池業:「從最上游的材料商,到整個封裝產業,世界上哪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如此密集的產業聚落?而台灣老說要找下一個兆元產業,電池其實就有這樣的潛力!」
然而,格局放大到全球市場,台灣的電池業一旦角逐世界盃,恐怕又是另一番風景。
根據南韓研調機構SNE Research 2月公布的調查,去年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寧德時代市占率32.6%,連五年穩坐全球第一,LG、Panasonic分居二三名,意味著電池是一場中、韓爭霸的戰局,台灣的電池廠做得再好,也幾乎可謂無足輕重。
楊敏聰歸結,大型電池運送不易,難以發揮資通訊產業的長鏈優勢,加上本地的應用市場小,導致台灣大多數的電池廠,仍未達到規模經濟,這便是為什麼儘管昇陽技術超群、LFP賽道明確,卻仍在虧錢,豐滿的理想背後,現實顯得骨感。
找對市場「甜蜜點」更重要
「我認為,找對市場的『甜蜜點』,遠比成為下一家寧德時代重要,在電池這個仰賴材料的產業,沒有捷徑。」楊敏聰以幾個同業為例,其中喬信擅長輕量化的軟包電池,有無人機的市場可經營;至於能元,則扮演著台泥集團儲能事業一塊拼圖的角色,後市值得期待。
陳金銘強調,全球電池芯產業目前賺錢的寥寥無幾,但台廠握有LFP的關鍵技術,從經驗、對材料的掌握程度,到專利布局,比起專注在三元電池的國際大廠,LFP崛起,是台灣千載難逢的機會。
即便電池產業群雄爭霸,楊敏聰仍樂觀以待,就算美、中巨頭的車用電池芯,台灣已無太多施力點,但畢竟電池仍有不少領地在萌芽。新創產業及新南向國家在電池上供不應求,大廠無暇顧及,便是台廠練兵的好機會。近期,就有一家印度的車廠,因為排不到Panasonic的電池,向昇陽敲門。
隨著品牌巨頭們電池用料的大風吹,楊敏聰知道,屬於昇陽的時代已經來臨,更重要的意義是,台廠能不能在電池產業搶下一席之地、破繭而出,就看這一次。
昇陽電池
母公司:昇陽半導體(持股30%)
發展歷程:2006年為母公司的電池部門,2017年獨立成公司
資本額:3.75億元
董事長:楊敏聰
主要產品:鋰電池芯、動力電池組、儲能電池組。
此外,儲能系統業者目前大量採用國外低價電芯,並未考量這些外來電芯將來處理廢棄電池所需的龐大處理費用,而國內生產廠被政府列為責任業者,若要永續經營,則政府可追蹤要求其處理,而國外電芯廠毋需考量回收處理經費,而是將回收處理責任丟給政府,政府須動用納稅人龐大稅金處理進口的廢棄電池,因而,國內電芯廠被要求預留一些回收處理成本,這也造成起始點不公平競爭。
公聽會做成以下七點結論:
1. 工業局電動車輛及能源局電網儲能系統政策,須以國內產製鋰電池為主,明確訂定國內生產之鋰電池及系統比例須逐年增加,2025年後並達全數在地製造供應。
2. 台電研議採購輔助服務,優先導入使用國產鋰電池之系統業者,並提高其收購費率。國營企業相關採購比照辦理。
3. 建請環保署強制預收國外進口鋰電池廢棄處理費,防止國外低價傾銷,造成嚴重環境負擔;國內產製鋰電池回收處理費補助持續執行。
4. 建請標檢局強化電池安全現地抽驗制度,納入穿刺或防延燒測試,另補助國內業者產品安全認證費用,以提高消費者安全保障、建立台灣電池安全口碑。
5. 行政院提供專案無息或低利貸款,鼓勵國內設立及擴大產能之鋰電池與系統廠,提升台灣電池量產經濟規模。
6. 經濟部輔導成立台灣鋰電池能源家隊,投入電池系統驗證,引導電池技術提升,深耕自主供應鏈,鞏固能源國安。
7. 若後續各企業公司對於電池國家隊有任何建議,可統一向電池協會或電電公會反應,由委員辦公室向行政機關做後續處理。
2022/08/15 05:30
2025年起先進國家燃油車即將陸續禁售。而根據統計,2022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在新車型密集推出下,預計將達950-1,000萬輛、年增率上看57%;放眼國內,在政府、企業相繼提供電動車購車補助後,無論是電動車、電動巴士都是未來潮流,也讓相關供應鏈越來越夯。
法人分析,電動車供應鏈可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部分,上游包括鋰電池材料、電源控制IC、馬達零組件;中游則是充電站相關設備、鋰電池模組、配電設備、管理輔助系統;下游則是電動汽車、電動機車、電動自行車等製造商。
技術門檻高 電池廠前景看好
法人指出,電動車電池是電動車中成本佔比最高的組件,同時也是重要性高、高技術門檻的產業,因此電池材料相關廠商勢必在電動車趨勢下受惠,絕對是未來非常值得期待、具有前景的產業之一。正極材料業者包括康普(4739)、美琪瑪(4721)、立凱-KY(5227),負極材料則以中碳(1723)為主,而近期包括鴻海(2317)集團、台塑(1301)集團也陸續宣示進軍電池芯市場。
凱基投顧則看好電動車供應鏈中的凡甲(3526),凡甲主要產品是用於電動車BMS的連接器,當電動車達最高電力傳輸功率時,馬達需要能支援高輸出電流與大幅減少電力。而凡甲上半年成長動能來自中國電池管理系統(BMS)客戶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電動車需求熱絡,預料將持續推升凡甲毛利率上揚。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芬卉觀察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發展,也認為上游電池材料以美琪瑪、康普發展歷史較久,電池則以能元科技、昇陽電池、有量電池、輝能為主,動力系統首推台達電(2308)與東元(1504),電動車製造以鴻海為代表。
在動力系統大廠方面,台達電藉電源供應器技術優勢投入電動車領域,隨後擴展至動力系統,並發展四合一技術,全球前20大車廠中有15家為台達電客戶;至於東元為全球工業馬達大廠,近期主推「T Power」動力系統系列產品,強調彈性化設計,台灣客戶以電動巴士業者為主,國外則與印度車廠合作較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