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加權指數7月28日衝上13,031點歷史高點,突破30年前的12,682點天花板,各類股市值變化見證產業發展及變遷,電子股市值占比由1990年的2.3%,大幅擴增至62.3%,金融股由36.4%降至12.5%。
臺灣證券交易所表示,早期台灣以農業社會為主,政府以「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為產業策略,積極發展輕工業;1970年代開始發展重化工業,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及出口擴充;1980年代引進國外關鍵技術,生產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的科技產品,奠定高科技王國基礎。
證交所分析,199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資金充沛,台股本益比一度接近60倍,13檔金融保險股市值達2.8兆元,市值占比36.4%,紡織、鋼鐵、電機機械分占9.8%、9.0%、7.2%,同樣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當時上市電子股僅有光寶科、聯電等12家,占總市值2.3%,三大權值股台積(2330)、鴻海、聯發科都還沒掛牌。
1990年至2000年間,隨台灣工資上漲、全球化或是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傳統產業及金融業市值占比明顯滑落,至2000年12月,電子股上市家數大幅攀升至137家,占市值比重也由十年前的2.3%快速成長至55.2%,台灣資本市場被媒體譽為亞洲NASDAQ。
證交所指出,雖然經過30年時間,加權指數才重新站上歷史新高,但集中市場市值由1990年的7.6兆元,大幅擴增至今年7月28日的38.2兆元,高科技產業仍為台股主流,電子類股市值比重進一步增加至62.3%,其中,半導體占比達38.3%,台積約占三成權重。
證交所作為籌資與投資的媒合平台,自1962年成立至今近一甲子,肩負提供企業資金活水,創造民眾財富的使命,也見證台灣數十年來的產業發展與變遷。
證交所表示,在全球化、自由化的挑戰下,以公司治理為基礎,健全且透明的資本市場,是支持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期許未來有更多企業及投資人參與資本市場,增加國內證券市場資金量能,擴大市場規模,進而推動台灣產業創新發展。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