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證交所最新的年度統計,截至2017年底「上市公司資本來源」 ,其中,本國自然人比重下降至35.66%,創歷史新低,相較1990年 代占比逾5成,全民參與認股盛況,如今也隨交易市場轉趨成熟,籌 資來源也更加法人化。
上市公司資本來源數據,是自1988年開始統計,當年比重最多的「 本國自然人」達43.52%,隨後一路攀升,2年之內突破5成,自1990 年起,整個90年代就都不曾低於5成,最高出現在1995年的58.74%, 並在90年代末維持逼近6成的水準,當時僑外資金不到5%。
不過,在歷經2000年網路科技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至今, 自然人資金成上市公司籌資來源的比重,持續下滑,2012年起跌破4 成,近6年來都低於4成,並持續往3字頭靠攏,截至去年底剩35.66% ,相較2016年底37.19%,減少1.53個百分點,也是該資料開始統計 以來的歷史最低紀錄。
與此同時,「僑外資金」占比從個位數攀升至去年底達26.73%, 以及「本國公司法人」也從約1成來到22.51%,創近3年新高,「本 國金融機構」占比也衝上6.46%,創歷史新高,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 法人化,一覽無遺。
證券業高層指出,當時一有新股可以認購,大家都先搶再說,是全 民皆股民的盛況,不過隨市場日趨成熟,現在的年輕世代還不習慣買 股票,資深股民則已陸續把資產放到多元型商品,為退休理財做準備 ,因而導致這樣的改變,這是原因之一。
再者,業者分析,不論首次募集新股(IPO)、現金增資(SPO), 大型企業也更偏好洽特定人認購,並可確保長期持有的籌碼來源清晰 ,以及可轉換公司債(CB)、特別股的發行,主要也是機構法人的寡 占市場,後續若進一步轉成股票,就會形成資本的一部份。
第三、資深市場人士提到,這幾年來大戶、中實戶為稅負與財管考 量,轉而開投資公司或透過財團法人等帳戶,去進行股票買賣,也是 原因之一。
<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