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立委擔心上市公司出走潮,以及金管會設立2018年IPO家數達百家,其中台灣證券交易所輔導公司上市應有30家,門檻是否太高令外界關注。證交所副總經理簡立忠昨(18)日表示,為配合主管機關政策,相關部門已提早啟動明年宣導及招商計畫,力求IPO達標。
櫃買中心則規劃,明年申請上櫃公司可達30家、登錄興櫃50家,並積極規劃多元上櫃方案。
立法院財委會昨天審查多項金融法案,民進黨籍立委郭正亮質詢指出,越來越多公司到大陸上市,或分拆上市,會把股民資金拉到對岸去,明年開始會是台灣股市下市元年,面對這種大趨勢,台股該怎麼辦?
尤其,大陸法令目前限制大陸註冊公司才可去上市,萬一未註冊公司也可上市時,才是更可怕情況,這雖是預測性問題,但未來兩年內可能發生,是政府須正視的國安問題。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強調,若真發生時,股東要想清楚大陸市場有法規或資金匯出等問題。
簡立中認為,海外掛牌有利有弊,應同時重視市場流動性及治理風險,而非本益比或市值導向,未來宣導會加強說明台灣市場優勢。
簡立忠表示,最近三到五年集中市場IPO都有20-25家,主管機關訂30家,標準更高。為此相關部門已提早啟動宣導與招商計畫,促成有意掛牌公司及早上市,同時做好審查把關。
受今年遞延上市申請影響,部分上市IPO延至明年上半年,1月確定有四家、上半年粗估十家新上市。在海外來台掛牌的KY公司,近二年維持十家IPO,預期明年也順利達成甚至超越十家,合計國內外IPO至少20家。
集中市場IPO除了是興櫃轉上市,另一來源就是海外來台掛牌的KY公司,近年為響應「新南向」政策,KY公司來源逐步從大中華伸向東南亞。<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