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真正掌握金流,一直是證券商心裡最大的痛,證券商即便在近2年內號稱轉型財富管理,但真正的龐大資產只在銀行、保險體系竄流,讓證券業「看得到吃不到」。這波資產回台潮流,難得出現「銀行做不到的,券商做得到的業務」,也為券商的財管開啟新契機。
富邦證券協理陳秋蘭長年觀察,銀行、保險、證券業雖都會說「財富管理」,看起來一樣,實際上卻不一樣,而無法掌握客戶資產與金流,是證券商財管做不大的根本關鍵,例如同樣都是資產回台,假如透過匯錢勢必進到銀行裡,接著這筆錢客戶要如何運用,銀行便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建議機會。
陳秋蘭表示,但若除了極少數銀行之外,國內大多數的銀行因以「特定金錢信託」方式投資國外有價證券,架構上就無法受理匯入,這就是國內證券商透過複委託業務,掌握契機的好機會。
根據證交所委外研究計畫內容,在有開辦財富管理業務的券商中,2016年從營業員轉職到財管人員的有4,000人,今年有2,250人,至2018年還有1,400人,也就是在近3年內有近萬人要轉型,受託買賣營業員在快速消失的同時,證券業走向分眾與特色經營,想把財管這塊餅做大,是富邦、元大、凱基、永豐金證等,十分努力的方向。
以前大家流行把錢匯出去,現在大家又開始盛行把錢搬回來,證券商要如何掌握這個新契機,陳秋蘭說,雖然匯券回來證券商只收到一筆作業上的費用,但更重要的是掌握部位,客戶之後把部位賣掉後要再投資,證券商才能更直接關心客戶的資金動向。
既然投資人透過銀行無法匯券,其實這正是證券商做財富管理的一條重要「生路」,除了台股之外,也要積極布局新事業。
而且,陳秋蘭分析,比起「把錢匯走」傷感情,「匯券」可讓投資人比較不會覺得對銀行不好意思,因為錢匯走就表示生意結束了,但如是匯券,反正長期放在帳戶裡只是固定配息,對銀行來說也沒有立即的感覺,那就針對可以匯的先匯回來。<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