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正在攻占市場」一句簡而有力的標題,出現在英國《金融時 報》,然而,這樣的趨勢無獨有偶,ETF也正在台灣市場掀起一陣陣 炫風。截至目前,台股市場已有64檔ETF,涵蓋台灣、中國、日本、 美國、原油、黃金等多元標的市場,總成交值占比最高時更高達9% 。
證交所上周舉辦年終歲末餐敘,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引用《金融時 報》內容指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個股是美國「蘋果」,每天帶動3 0億美元的成交量,但是,再看看全球交易量最大的ETF「SPDR S & P 500」,卻有高達140億美元的成交量,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全球ETF不論是商品數量、成交金額、總資產規模都在2016年創下 新高,成為一股銳不可擋的力量。
然而,近2年台灣又是如何成為這潮流中的一份子?最被市場多數 人認同的說法,就是因為來自「投信發行的主動式基金經營困難」, 這樣的背景下推波了「被動式追蹤的指數化投資」需求,更在一檔檔 原型ETF冒出後,「槓桿或反向ETF」應運而生,成為市場新寵兒。
在證交所2017年的8項重點發展計畫中,其中就有4項的細部內容與 ETF相關,顯然ETF已正在書寫台股證券市場新的一頁。
這包含「研擬陸股ETF延長交易時間、發展追蹤新資產類別的ETF、 擴大機構法人參與台股ETF、透過ETF進行跨市場合作」等,以及確定 於1月16日上路的「開放台股ETF現金申贖、證券商承作定期定額買台 股或ETF」。
台灣目前有64檔ETF,其追蹤標與市場包含台股、陸股、日股、港 股、美股、歐洲、印度、黃金、原油、期貨波動率等,而1月16日與 17日也即將出現首檔以美國生技指數、美國政府公債為追蹤的ETF。<摘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