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綠能產業發展前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昨(4)日表示,國家要選擇有利基與發展潛力的產業,了解能源產業發展趨勢與競爭對象,並務實規畫。茂迪執行長張秉衡則說,政府應促使業者維持技術領先與成本優勢,並以政策誘導廠商整併,否則無法與他國業者競爭。
台灣證券交易所昨天與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舉辦「產業發展趨勢及前景座談會」,主題為綠能科技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由吳中書主持,與談人包括張秉衡、台達電副總蔡榮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中興電董事長江義福。
簡又新表示,巴黎協定通過並逐步付諸實行,台灣也制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訂出自主承諾減排目標。綠能科技是新政府重視的策略性產業,可預期十年後大家的生活方式都會不同,轉變就是機會,而機會就是商機。
簡又新認為,減排有三大重點,一是節能或提高能源效率,例如國外發展零碳建築或是電動車崛起;二是發展再生能源,如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三是改變基本結構的綠能,例如改用生質燃料發電等。
江義福說,綠能、節能、去核能是新政府的能源政策方向,讓能源、環境與經濟共生共榮,應該是企業的經營共識。
這也衍生三個議題要面對與因應,首先是台灣要走向非核家園,必須有解決或替代方案,否則會有停限電風險。再者是發展再生能源需要龐大資金;另外是要達到減排要求,免得面臨貿易制裁。
江義福強調,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必須制訂綠能政策,鼓勵企業投入與用戶自主節能。在財源籌措方面,可考慮電價調整,或課徵能源稅、碳稅,以優惠或補助讓企業投入相關技術、產品與應用系統開發。
蔡榮騰以台達電在綠能相關領域的努力與成果,台灣的公共建築可以帶頭發展綠能。
張秉衡說,台灣的產業因沒有國內市場,往往「外強中乾」,只能打國際市場。政府近年加強支持太陽能產業的力道,但配套不完備,目標達成率低。如果未來一年國內有2GW(10億瓦)裝設量,就可吸引大業者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張秉衡建議,政府應扶植大型模組公司,否則無法與陸廠競爭。台灣電池目前依賴大陸市場訂單,如果大陸政策有變化,電池業者可能受衝擊,期望兩岸能好好處理。
張秉衡提到,國內標案價格不斷壓低,業者只能採購次級品,未來要正視此問題。對於業者發展系統業務的資金需求問題,也應該解決。
<摘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