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元月底前,所有在台掛牌的上市櫃公司皆要提出公司治理評鑑自評,此舉,讓台灣在公司治理上邁向另一個里程。為了走到這步,證券交易所、中華民國櫃檯買賣中心早在民國92年即委託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針對所有上市櫃公司進行資訊揭露評鑑,這項評鑑工作,在全球資本市場領先群倫。
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指出,資訊揭露評鑑至今已歷經十餘年,今年在上市公司中,表現優異家數大幅成長,得到最優A++級公司家數從去年的29家增為49家,多了20家,增長幅度達69%;而表現優異的A +級公司也從去年的46家增加為61家,多了15家,成長幅度達33%以上。
談到推動初衷,從任職證交所時期即擔任推動公司治理要角,現任普華財顧副董事長朱竹元指出,從民國79年,證交所即逐步建制上市公司該如何揭露公司資訊,從早期刊登報紙到資訊公開觀測站,當時推動想法即認為,資本市場是通過溝通才能健全,而資訊揭露就是最重要的溝通工作。朱竹元說,有效率市場,一定要克服資訊不對稱的盲點,外面越了解企業內部,對企業的權益資金成本也越低。朱竹元再從國外實證經驗觀察,當大盤跌時,越透明的公司,其股價跌幅也會比較小。
由證基會執行的資訊揭露評鑑結果,皆需分別經過「資訊揭露評鑑委員會」及「公司治理中心諮詢委員會」決議通過。過去為了讓資訊揭露可以與時俱進,朱竹元解釋,評選委員會設計出一定要揭露項目及加分揭露項目,每一屆還會將國際最新資訊揭露發展項目加入加分題中,讓企業可以一年比一年進步。
李述德也說明,評選委員會將受評公司分為上市上櫃兩組,依得分高低區分為A++、A+、A、A-、B、C以及C-等七級公布,從第三屆開始對外全面公布評鑑成績以來,每年獲得最高等級的公司家數均呈現成長趨勢,顯見上市櫃公司對於提升資訊揭露程度逐年重視及努力。
朱竹元肯定資訊評鑑上的努力成果,他說,從早期一家一家溝通到如今企業主動詢問評鑑結果,歸功於評選委員會以客製化方式讓企業可以按照自己進度執行資訊揭露並告訴做不好的企業「WHA」後再教育他們「HOW TO DO」。<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