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近年大力推動外國企業F股來台上市,是擴大資本市場成功典範,讓不少台商企業紛紛鮭魚返鄉,外商企業也看好台灣科技產業的群聚優勢,來台上市吸引力漸升。
據統計,目前F公司中具有台商背景的公司超過8成,而這些公司老闆多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經過一、二十年的打拚後,剛好遇到政府開放F股,終於有機會回台上市。問他們為何最後還是選擇回台灣資本市場募資,答案幾乎都一樣,「如果台灣沒有開放,只好到香港或大陸,但台灣開放了,當然首選」。
以生產風扇及電暖器為主的F-艾美執行長楊浴復就表示,台灣資本市場對製造業來說,是個較合理的市場,香港是以地產及金融為主,在台股能享受到合理的本益比。
F-艾美曾計畫在大陸IPO,但未料大陸突然宣布停止IPO政策。楊浴復說,「我們的策略向來是不要承擔太多風險,上市也是我們策略的一環,所以希望以正常程序上市。」
在大陸三片式馬口鐵市占率高達16%的F-福貞董事長李榮福也指出,香港證交所管理較鬆散,且市場對一般傳統產業市場認同度低,導致股價太低,連帶影響公司形象。
李榮福並強調,台灣證交所對企業較友善,有任何問題詢問都可立即得到回應,政府開放F股掛牌,台灣市場是台商上市的第一選擇。
生產螺絲緊固件的F-東明,在大陸螺絲市場是業界第一,董事長蔡清東表示,如果台灣沒有開放,會選擇在大陸上市;大陸擁有較高本益比,但在考量台灣市場仍相對回穩定及健全後,還是決定回台上市。
擁有最奇特經歷的F-中租,曾在新加坡掛牌,但在新加坡股價只有 11、12元,股價淨值比僅有0.6倍,2011年12月以每股25元回台登錄興櫃,如今總市值成長逾3倍,從不到200億元到現在近800億元。
F-中租副總兼發言人廖英智表示,過去基於法令規定無法在台灣上市,但開放後,有感於台灣投資人還是較了解中租業務及經營歷史,在台上市較沒有障礙,如今回過頭來看,回台上市是對的。<擷錄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