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 新聞標題 |
[盛新材料] | 半導體設備進口替代 四家小金雞出頭天 |
中美科技戰開打三年,美國持續加強對半導體設備、材料出口管控 ,使全球半導體生態發生轉變,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供應鏈, 則希望把握此一時機掌握上游關鍵技術能力,建構台灣在地半導體生 態系,台系半導體設備廠商包括弘塑、朋億*、廣運及家登等公司, 均積極培養小金雞以搶攻半導體進口替代商機。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曾表示,半導體產業雖在生產製造技術領先全 球,但為了繼續在晶片競賽中保持領先,仍須積極發展產業生態系上 游的自主關鍵技術,讓台灣掌握更多對晶片製造至關重要的先進設備 與高階材料,是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半導體先進封裝濕製程設備廠弘塑子公司添鴻科技,主要產品包括 去光阻液、蝕刻液,並已打入台積電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供應鏈,並 透過封測代工廠間接供應國際大廠。其中,環保型去光阻液因符合綠 色製造趨勢,自2019年獲客戶採用,之後出貨連年成長,今年成長性 續強。 半導體載具廠家登旗下子公司家碩,主要提供半導體設備及相關零 組件的設計、製造,主要應用於極紫外光(EUV)及高階製程的光罩 傳載自動化技術解決方案,產品包括光罩潔淨、交換、檢測、微環境 儲存及智慧倉儲管理等。家碩已獲得多項光罩相關設備發明及新型專 利,產品已獲得多家國際大廠認證,並已進入全球晶圓製造大廠供應 鏈。 朋億*旗下銳澤實業,主要供應半導體廠二次配工程服務,銳澤主 要為晶圓代工大客戶進行新竹、台中、台南廠等二次配工程,並規劃 赴日設立子公司,就近服務客戶,此外銳澤也切入氣體設備製造業務 ,竹南新廠已接到麥寮半導體客戶訂單。 第三代半導體以碳化矽(SiC)以及氮化鎵(GaN)為代表,目前關 鍵上游基板技術掌握在美日等少數國際廠手中,廣運旗下太極能源轉 投資的盛新材料,則是專門聚焦投入碳化矽晶錠及基板的製造,盛新 更是台灣同時具元件級N型(車載應用)以及SI型(5G小基地用)碳 化矽的基板公司,今年已計畫逐步建置65台長晶爐,未來發展深受市 場看好。 <摘錄工商> | |
[盛新材料] | 廣運訂單看到2025年 |
廣運(6125)自動化物流接單大爆發,目前在手訂單金額上看60億元,訂單能見度看到2025年,相關訂單明年密集交貨,預料營收及獲利都將著提升,開啟黃金三年榮景。另外,廣運旗下太極已於6月轉盈;盛新材料科技規畫9月公開發行、明年登錄興櫃,都將推升廣運營運表現。 廣運昨(24)日參加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以「多溫層物流中心與智慧倉儲整合解決方案」為主軸。廣運自動化事業群總經理柯智鈞表示,除公共工程外,物流接單也有斬獲,累計已訂未交的在手自動化相關訂單達50億至60億元,能見度達2025年,有三年榮景。 柯智鈞說,廣運為客戶打造多溫層物流中心技術,在負25°C低溫環境下,透過自動化設備的氣簾溫層隔離技術、存取機自動補貨系統等,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滿足客戶對冷鏈物流技術的自動化設備及物流服務。 柯智鈞表示,過去自動化業務以自動化倉儲為主,未來將朝五大方向發展,包括智慧製造、智慧物流、無人載具、第三代半導體製程設備及淨零碳排的碳盤查相關服務。 至於轉投資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SiC)晶圓廠盛新材料進展,廣運執行長暨盛新材料董事長謝明凱說,由於每部機台特性不一,原訂第4季裝機時程略有延遲,預計明年第1季量產。他表示,已將產品送樣鴻海,雙方簽署供貨協定,初步主要供應N型碳化矽晶圓,應用於功率元件。 廣運集團旗下太陽能電池廠太極受惠太陽能市場需求暢旺,全年力拚轉虧為盈,減輕集團包袱。<摘錄經濟> | |
[盛新材料] | 半導體耗材鏈 需求成長 |
受惠於供應半導體先進製程耗材需求成長,半導體相關耗材零組件及水氣化系統供應商朋億、公準、信紘科、廣運及意德士等,今、明年營運展望均十分樂觀。 今年上半年賺逾一個股本的朋億,深耕高科技產業的水、氣體、化學品供應系統設備領域,營運未受大陸疫情封控干擾。 公準應大客戶要求於南科高雄路竹擴建新廠,可望於今年底、明年初完工,為2023年業績成長添新動能。 信紘科受惠半導體廠務供應系統整合暨化學、氣體拆移機業務旺,展望下半年,隨晶圓大廠持續擴產,可望挹注信紘科營運升溫。 意德士表示,由於半導體先進製程市場需求續旺,帶動意德士耗材產品出貨成長;加上投入半導體化學品及電動車電池應用等新市場,相關研發成果陸續展現。 廣運自動化物流接單大爆發,在手訂單金額上看60億元,將開啟黃金三年榮景。廣運旗下太極已於6月轉虧為盈;供應第三代半導體晶圓的盛新材料科技,則規畫9月公開發行、明年上興櫃,都將推升廣運營運。<摘錄經濟> | |
[盛新材料] | 鴻海聯電進擊第三代半導體 |
鴻海、聯電兩大集團衝刺第三代半導體火力全開。鴻海昨(15)日預告,將整合串起一條龍供應鏈,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大顯身手;聯電則以子公司聯穎光電為指標,目前產能滿載,規劃擴大產能以因應需求,並朝更先進的8吋晶圓與多元應用邁進。 「SEMICON Taiwan 2022國際半導體展」昨天進入第二天,鴻海、聯電分別展示其在第三代半導體的壯志雄心,鴻海旗下鴻海研究院並攜手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舉辦「NExT Forum」主題論壇,董事長劉揚偉透過線上預錄的影片表示,鴻海近年積極發展電動車、數位健康和機器人三大產業,這些產業都需要功率和光電半導體來推動技術創新,在去年論壇後,鴻海研究院也獲得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部會級的大力支持。 他強調,鴻海正在建立和擴大在第三代半導體的競爭優勢,包括投資碳化矽基板製造商盛新材料,強化上游供應鏈確保基板供應,並迅速拓寬產品組合。 鴻海研究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郭浩中說,隨著5G、電動車、再生綠能、航空等科技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的重要性也隨之提升,鴻海將整合串起一條龍供應鏈。 聯電集團則透過轉投資聯穎光電切入第三代半導體,主要提供6吋化合物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技術涵蓋砷化鎵新一代HBT技術、0.15微米pHEMT技術、氮化鎵(Gan)高功率元件到濾波器,並跨足光電元件製造,終端應用領域包括手機無線通訊、無線微型基地台、國防航太、光纖通訊、光學雷達及3D感測元件等。 聯電技術開發五處資深處長、聯穎研發副總邱顯欽昨日透露,目前聯穎接單熱絡,產能滿載,公司規劃將其中少部分的利基型矽基半導體產能,逐步轉為化合物半導體,縮減矽基半導體產能,目標二至三年內,全面轉向化合物半導體製造。 聯電集團並朝技術難度更高、經濟效益更好的8吋晶圓第三代半導體製造邁進。邱顯欽透露,聯穎在6吋第三代半導體市場累積豐富經驗後,接下來就是全面朝8吋布局,有別於同業在氮化鎵(GaN)上主攻功率半導體,聯穎則是功率、微波並進,有更多發展空間。<摘錄經濟> | |
[盛新材料] | 旗下金雞 攻第三代半導體 |
太極(4934)太陽能本業訂單強勁之際,在當紅的第三代半導體布局也傳出佳音,旗下小金雞盛新材料生產的碳化矽(SiC)基板最快明年中完成客戶認證,明年下半年進入量產,屆時相關設備將從目前的16台,一舉擴張至65台,擴產幅度近四倍,大咬第三代半導體龐大商機。 盛新為全球僅少數公司具能力可以同時生產銷售元件級SiC導電型(N型)及半絕緣型(SI型)晶圓基板,生產尺寸聚焦於4吋及6吋技術,目前股本為4.3億元,太極持股55.4%。 法人指出,SiC具備高功率應用、超高工作電壓、超高切換頻率、耐高溫、抗輻射能力強與應用模組體積縮小等多重優點,適合用於電動車充電器╱充電樁、太陽能逆變器等,未來市場商機龐大,盛新量產後,將有助於挹注太極業外獲利。 盛新指出,該公司今年初已將SiC基板進行送樣與認證,第3季開始小量試產,預期明年中前可完成所有認證程序,並在明年下半年開始量產,屆時將會有顯著營收入帳。 此外,盛新目前共有16台長晶爐,另二台訂購中;該公司去年與集團母公司廣運合作,成功開發第三代半導體SiC長晶設備結合AI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在4吋至8吋共用,目前盛新已向廣運訂購三台,並有一台已交付盛新生產使用,明年下半年量產後,盛新將大舉擴產,相關設備將大增至65台,擴產幅度近四倍。 盛新預計明年下半年申請股票公開發行及興櫃掛牌,預計三年內積極朝股票上市掛牌交易方向前進。<摘錄經濟> | |
[盛新材料] | 喜迎轉單 這檔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材料 |
美國反規避調查之下,太極能源(4934)迎轉單,並且有客戶要簽訂長期供貨合約,訂單能見度已達2022年第四季。太極能源完成7.27億元現增,資金將用於擴產、滿足客戶需求,並且投資碳化矽,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材料。 太極宣布2021年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2,500萬股,實收股款總額7.27億元,已順利全數收足,12日新股正式掛牌。 太極表示,反規避調查幾乎涵蓋所有中國一線太陽能廠商在東南亞的布局,法界評估若立案後,美國政府會有300天的時間進行調查,且必要時可延長,因此目前的市場狀況不會在短期內出現緩解,直接造成將近38GW年產能的太陽能產品暫停出貨至美國市場,已經出貨的產品也陸續傳出遭美國海關扣押的消息。 受到調查的廠商開始積極準備應訴,並尋求解套方法,而美國市場面臨突如其來的供應斷鏈,也開始急於尋找安全的新供應商。 此次美國反規避調查造成的立即影響有四點:一、中國一線廠海外產能在調查完畢前無法銷往美國市場。二、受調查廠商可能轉往第四地或尋求未受波及的廠商代工以解套。三、美國當地的太陽能模組供應出現斷鏈,當地消費者急需新的供應商。四、美國當地及未受調查的第三地的模組製造商立即迎來轉單潮。 太極在這次美國反規避調查中,迎來轉單及客戶增加訂單的要求,其中有國際大廠表示,希望與太極簽訂長期供貨合約,訂單能見度已看到2022年第四季,出現許久不見的供不應求的盛況,客戶報價有機會提升。再加上增資資金到位,拉高太極能源的產能及獲利能力,將收斂因158轉換166產線的短暫業績空檔。 太極在越南廠區建置上看850MW的太陽能電池產線,為因應這次市場的變化,全數產能已投入生產,以滿足客戶龐大的需求,同時也正積極評估各種可在短期內擴充產能的策略,以緩解目前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況。 太極能源持股55.4%的子公司盛新材料是碳化矽長晶專業製造商,因握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6吋半絕緣型及6吋導電N型兩種長晶技術,擁多項項專利保護,以及美中之外第三地供應鏈的優勢。 <摘錄工商> | |
[盛新材料] | 太極旗下盛新4吋SiC開始送樣 年底進入量產階段 |
太極 (4934-TW) 今 (9) 日代子公司盛新材料宣布,目前 4 吋半絕緣碳化矽 (SiC) 基板正送樣給台灣、日本、美國客戶進行驗證,若驗證完成,預計年底前進入量產階段。 太極指出,碳化矽基板通常分為導電型 (N 型) 與半絕緣型 (SI 型),前、後者分別用於電動車功率元件、5G 通訊功率放大器,盛新則具備 4-6 吋 N 型及 SI 型碳化矽晶體技術,目前 4 吋 SI 型基板已具備量產能力。 盛新目前共有 16 台長晶爐,其中 1 台是與集團母公司廣運 (6125-TW) 共同研發,每月有效產量約 400 片,目前客戶涵蓋台、日、美等多地區,也積極進行認證或進入試產階段。 太極旗下盛新材料碳化矽 (SiC) 半絕緣型 (SI) 基板。(圖: 太極提供) 太極旗下盛新材料碳化矽 (SiC) 半絕緣型 (SI) 基板。(圖: 太極提供) 太極補充,碳化矽基板進入量產前,須經過三階段測試驗證程序,通常為期一年,第一階段為送樣測試、第二階段為試產、第三階段則進入每月百片以上的量產規模測試,且通常在進入第二階段測試時,客戶便會提前預定產能。 盛新從自製晶種、掌握原料到維持晶態穩定,甚至是缺陷修補、電性調控、晶體缺陷檢測分析等技術,皆為自主研發,最終產出碳化矽晶錠、基板,同時,透過採用與廣運共同研發的碳化矽長晶爐,除了可有效降低設備投資,也達到保護營業機密和快速量產的目標。 盛新在大尺寸碳化矽長晶方面,已掌握 6 吋晶錠從熱場模擬、材料、製程的擴晶技術,未來將直接切入 6 吋碳化矽 (SiC) 基板,成為台灣首家可量產碳化矽的專業廠商。 盛新材料成立 2020 年 6 月,目前資本額 4.3 億元,太極持股 55%、廣運持股 8.6%、集團員工持股 24%,主要產品為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 <摘錄鉅亨網> | |
[盛新材料] | 盛新碳化矽基板客戶驗證中 最快年底量產 |
廣運集團旗下盛新材料科技投入碳化矽(SiC)晶錠與基板研發已有初步成果,4吋碳化矽基板已有台灣、日本與及美國客戶驗證,若進展順利,可望於年底量產。 鴻海斥資新台幣25.2億元,購買旺宏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6吋晶圓廠,未來將投入生產車用碳化矽功率元件。市場對碳化矽產業的關注度隨著升高。 盛新材料科技成立於2020年6月,目前擁有16台碳化矽長晶爐,其中1台是與集團母公司廣運共同成功研發的長晶爐,總月產能約400片。 盛新材料科技表示,4吋半絕緣型碳化矽基板可應用於5G通訊等功率放大器,目前已有台灣、日本、美國客戶進行驗證,若順利驗證完成,預計年底量產。 <摘錄經濟> |